仪式”(liturgy)听起来很像是“过敏”(allergy)(在英文中两个单词的读音相近),这真是完美,因为许多现代基督徒对“仪式”过敏。但事实上仪式的意思就是,有些事情应该一直在崇拜中出现,而另一些事则不应该。所以,你需要有某些标准——某些基本原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
每个教会都有仪式。我小时候参加的那些圣经教会和浸信会,每个主日的仪式都很相似,甚至各教会之间都很像。你知道在崇拜中会做什么,并且非常清楚什么时候要坐下,起来,伸手去拿诗歌本或钱包(指奉献)。
但是,在十几岁的时候,我在灵恩派的圈子里呆了一段时间。在那里,我们曾经嘲讽浸信会信徒为“传统主义者”,认为他们是用教会报告单扼杀了圣灵的人。如果连浸信会都这样,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对长老会、圣公会、路德会的看法。天呐!他们真是“该死的传统主义者”。我们所讲的“死”并不指教义,因为这不在乎教会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可能某间教会是方圆百里内最正统的,但如果它的风格不年轻活泼,那它就是“死的”,平淡无奇。教义神学并没有决定着教会的生死,礼拜仪式才是决定性的。这难道不是很讽刺吗?在我们灵恩派的圈子里,我们批判别人按仪式来区分教会,可我们自己也这么做。但我们其实也有自己的仪式,我们要求一定要以年轻人为导向、一定要弹奏吉他、一定要举起手、一定要非正式的风格。最终,我们都以自己所认定的某些特定仪式来判定教会的生死。
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都有一套仪式——我们都有一套敬拜的哲学理念和我们进行批判的标准。这样,我们就该问问自己和其他人,符合圣经的仪式是什么?如果上帝是在我们的敬拜中得荣耀的那位,那么应该是由他来决定,这不是由教会里的年轻人决定,也不是老年人决定,不是由去教会的人决定,也不是由那些不去教会的人来决定。我们的责任是去寻求上帝想要我们怎么敬拜祂。毕竟,祂是观众。祂是在我们的敬拜中得榮耀的。因为,神才是真正的“顾客”(Seeker),我们必须对神敏感(约4)。
我记得,当我开始参加长老会和改革宗教会时,那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我刚刚接触的改革宗神学观告诉我,神才是关注的焦点,所以在主日崇拜中,从呼召到赞美,到圣道的宣讲,圣礼的执行,祝福祷告,都看见祂被高举,我才开始明白这一切的意义。你知道,我以前参加阿民念派的教会,那些以人为中心的神学很自然就塑造了以人为中心的仪式。无数被称为“见证”的个人自传,寒酸的宗教式助兴表演,没完没了的决志呼召祈求人给上帝让路,穿着五彩长袍的诗班站在舞台中央,一篇想尽办法取悦我的献殷勤式讲道,希望让我下周再过来重复同样的事。当然,不是所有的教会,也不是所有的崇拜都想我描述的这么轻浮,但你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
所以,不是要不要仪式的问题,而是用哪一种仪式的问题。只是说“仪式是过时的”是不够的,用是否能够吸引年轻人作为判断标准也是不对的。衡量我们敬拜的圣经标准是什么呢?这应该是唯一的问题。
在这里,我提供了七条指导原则帮助你分析崇拜。你也可以推荐这些指导原则给你的教会或牧师。
1、崇拜仪式本身必须宣讲律法与福音,仪式本身有宣讲的功能,与圣道和圣礼同样。讲道不仅是崇拜当天唯一的宣讲。整场崇拜都是敬拜,传递着教会对上帝、基督、救赎的看法。仪式里是否有认罪悔改的祈祷和赦罪的宣告呢?这不仅是古代基督教会的要求,也是使徒崇拜的一部分。正如你在使徒行传第二章和保罗书信中看到那样。
2、崇拜仪式必须把个人与更大的教会身体联系起来,不仅仅是此时此地的教会,更是那各地各方、各世各代的基督身体。我们的崇拜是否是美国独有的,当代思想决定的?这不仅是风格的问题,而是教义的问题。我们是与如同云彩般的见证人(来12)一同在敬拜的。诗篇中也充满了历史上神在祂子民身上工作的描述。我们不是寻求与适合自己“崇拜体验”的个人主义者,而是在“圣徒相通”与“圣而公之教会”(使徒信经)的约中受了洗的基督徒。
3、崇拜礼仪必须是以上帝为中心,而不是以我们为中心的。上帝是观众,我们是诗班。那些 在舞台上的“专业人士”是否成了崇拜的焦点?他们是在娱乐我们,还是带领我们在娱乐上帝呢?谁才是焦点?
4、崇拜仪式必须正确地敬拜真正的上帝。十诫的前三诫关乎我们对独一真神的正确敬拜。上帝在乎正确的敬拜胜于其他任何事。甚至我们的救赎也为了将赞美和荣耀归给上帝的名。只凭自己的想象敬拜上帝是不够的。上帝必须按祂自己吩咐的方式受敬拜。亚伦的儿子们为此付了极大的代价。当他们想在圣殿(会幕)中献凡火的时候,即使是出于最好的动机,但上帝仍使他们在亚伦面前把他们烧灭。上帝说,“在众民面前,我要得圣洁”。在敬拜的世上,我们绝不能轻视上帝。
5、崇拜仪式必须强调并巩固圣道与圣礼在崇拜的中心焦点地位。在我们的教会中,是不是“团契时间”变得比讲道和圣餐更重要?
6、崇拜仪式必须是方便使用的。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教导大家他们不熟悉的内容。很多人说“仪式只是死记硬背古代礼仪”的原因就是因为牧师在解释仪式上的懒惰、漠不关心和缺乏意识。我们不能假设每一个新世代都了解这些是怎么一回事。
7、崇拜仪式必须能与当代人沟通。宗教改革恢复了会众的颂赞与参与。不再有“专业人士”(诗班等),而是全会众同声读经、同声祷告、同声唱诗。但是,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所以,宗教改革既不逃避对过去的义务、也不回避当代和未来的责任。
作者:麦克·霍顿;翻译:岑跃环;校对:王一
麦克·霍顿博士(Dr. Michael S. Horton,又译作荷顿或何顿),加州威敏斯特神学院(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梅钦教席系统神学与护教学教授;全美广播电台White Horse Inn主持人;《现代宗教改革》杂志(Modern Reformation)主编;曾与2001至2004年担任认信福音派联盟(Alliance of Confessing Evangelicals )主席;他曾于1996年被《今日基督教》杂志评为“五十位四十岁以下福音派领袖”之一;现为北美联合改革宗教会(URCNA)牧师;著作极其丰富。已译作中文的著作有:《基督徒的信仰》(The Christian Faith: A Systematic Theology for Pilgrims on the Way)、《没有基督的基督教》(Christless Christianity: The Alternative Gospel of the American Church)、《应许的神》(God of Promise: Introducing Covenant Theology)等。 英文原文发表于Alliance of Confessing Evangelicals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