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部分系列之第四篇)
五旬节那日,基督将祂的灵浇灌下来,祂把“天国的社群”带到世界。有时候人们把五旬节作为教会的建立之日,但这样的看法是不确切的。英语所表达的“教会”这个词,在圣经中相当早期的时候是用希腊文“ekklesia”,用以表达“大会的日子”(1)当以色列民在西乃山脚下聚集的时候,摩西在山顶领受主的约(申9:10)。从此以后,这个词在旧约当中则经常出现,聚集在上帝面前敬拜的以色列会众(例如,王上8:14,22,55,65;代上13:2-4;29:20;代下29:31-32;诗22:35;35:18)。(2)当西门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的时候,这位永生上帝的儿子耶稣亲自应许要建立祂的大会,祂的会众,祂的教会——(太16:18)。因此,耶稣升天,祂坐在上帝右边的宝座并赐下圣灵(徒2:33),在这个过渡时期,我们看到信徒聚集的社群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同心合意地恒切祷告”,等候主将要赐下的圣灵(1:4-5,8,14)。圣灵将基督的救赎之工以个人的方式应用在每个人的身上(以奥秘的重生吸引我们走信心之路),然而祂的计划是以全会众为首要目的,而不是个人。父的呼召和圣灵的能力将悖逆的人们从上帝的愤怒中拯救出来,是为了使被拯救的人们在主的教会中合一。
以国度为中心的教会社群从彼得在五旬节讲道时人们即刻的反应(徒2:37-41)和事后的余波(2:42-57)都可以明显看出来。因为彼得的几千听众觉得上帝的话“扎心”,他们就问该怎样做,彼得回答他们:“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 神所召来的。”(2:38-39)。他们的心意改变(悔改)是以公开承认并奉耶稣的名受洗为证。因此当日就是这样:“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2:41)。从等待圣灵降临的120名核心门徒(1:15)开始,教会的规模不断扩大,成千上万的人公开承认并立志忠于耶稣——那位弥赛亚,在洗礼中宣称是因着祂的名。正如在亚伯拉罕的日子一样,上帝不但向悔改和坚信的成年人应许,也向他们的后代有同样的应许。(见创17:5-11)。此外,正如上帝所应许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亚伯拉罕得福(12:3),现在这个应许的祝福更是要临到“远离上帝的”无宗教信仰的外邦人,他们是上帝透过福音所呼召的(见赛57:19;弗2:11-18)。个人从灭亡到永生的转变,都是以圣灵隐秘的工作起始的(约3:8),随着他们加入同时承认耶稣是主、是基督的社群,这隐秘的工作变成显著的(徒2:36)。
徒2:42-47是几个过渡性总结的第一个,路加在其中描述了圣灵降临后的教会生活。(3)这个过渡是以四种标志教会生活和培养门徒的活动开始的: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2:42)。路加在下文中更加详尽地描述了过渡时期这四个主要活动(4:32-35; 5:12-16; 6:7; 12:24; 13:49; 19:20; 以及 9:31; 16:5),表明这些活动是受洗进入教会的门徒受教的方式,正如耶稣所嘱咐他们去行的“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28:20)。
使徒的教训
《使徒行传》用了大量篇幅记录使徒和其他人宣扬天国福音的讲道内容。但是其中有一处明显的例外(在使徒行传几个主要的讲道中,只有保罗对以弗所教会长老的离别之言是特别要讲给基督徒听众的,[徒20:18-35]),这些讲道的地点不是在基督徒的崇拜场所,而是在国度社群之外的听众中间。犹太人或者外邦改教者聚集在庙宇或者犹太会堂,外邦异教徒则在城市广场聚集。这些使徒向未归信者(甚至敌对者)的福音布道,能告诉我们关于他们对受洗者的教导吗?
一些学者在使徒对未信者的kerygma(宣道)和对基督徒会众的didache(教导)之间划了清晰的界限。(4)诚然,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属灵需求,这影响了使徒们的护教论证和上帝真理的应用。因此,《使徒行传》中的讲道集中于向未归信者讲明耶稣就是所应许的弥赛亚,也是救主和审判者,来呼召(译注:summon,在和合本中常被译为“召”(根据NASB),因此可以译为“呼召”。原译“唤起”一词传递了一种信靠和忠心原本就在人里面的神学观,传福音呼召的意义仅仅是唤起人内心被罪恶掩盖的良善,因此归信是上帝的恩典与人内里良善的合作之工。这与改革宗正统所认信的“全然败坏”——堕落之人的灵性死亡——相悖,认信福音联盟的学者对相关课题已有探讨(参David Wells《勇守真道——后现代社会中热爱真理的教会、行销型教会和新兴教会》pp.91—9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百分之七十八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有灵性”的。……那些重视“灵性”的人摒弃外在的准则,不管这些准则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在上帝里面的。所谓“神圣”的东西是内在的、与自我没什么分别的。它既是从自我里面产生出来的,也是从自我里面取得的,而且是完全不勉强自我的))他们转向对基督的信靠和忠心。然而,在已经归信/委身基督的会众当中,讲道则着重于加深他们的信心并且在国度社群中彰显恩典对人际关系和行为的影响。
尽管如此,《使徒行传》中的讲道不仅表明使徒们对信徒的教导,同时也是对那些未信者宣讲的信息。保罗写给基督徒会众的书信,是他亲自对众教会的教导。这些书信强调了最初吸引我们到信仰的福音真理的核心意义(加3:1-5;林前15:1-4),并且,这些书信阐述了耶稣所成就的救恩,为我们的生命定下合适的时间并且赐给我们够用的力量成为祂的门徒(西2:6-7;罗6:1-14)。而且,路加福音的开篇(路1:1-4 )指出《使徒行传》中的福音布道所传达的真理是为了坚固像提阿非罗这样的人,让他们知道所学的基督教信仰都是确实的。(5)当然,路加的两卷书包含了更多关于上帝的爱子道成肉身、受死、复活/升天的福音真理。但在第三卷福音书中所记载的“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徒1:1),集中在祂的受难和进入荣耀(路24:25-27); 以及祂作为复活的主继续做工和教导门徒,建立教会和使她成长(如使徒行传所述),都源自这些事件。
《使徒行传》后面的段落强调了使徒对教会的生命和见证的突出教导。如路加所记录的,“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徒4:33)。使徒们的“见证”既是写给教会外的人,又是在那些回应上帝的恩典,对别人慷慨的信徒之间所结的果子(徒4:32,34-35)。使徒们所见证关于耶稣的真理,促使教会不仅在数量上,也在属灵成熟的深度上成长。因此,路加在之后的过渡中,教会的增长等同于“神的道兴旺”: “神的道兴旺起来(6)(6:7); “神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12:24); “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19:20)。
彼此交接
这第二个教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信徒来说,不管在理解还是实践上都是挑战。如果“彼此交接”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是在“团契大厅”中的“团契时刻”,我们手捧热咖啡的轻松谈话,我们就误解了彼得和圣灵所教导“彼此交接”的含义。在几个世代以前,这个希腊词汇“koinönia”在基督教的圈子找到合适的用法。它的主要意思是信徒之间彼此分享和委身的生命,“同心合意”通常包括信徒之间授受(giving and receiving )的事(腓1:5;4:15)。根据徒2:42上下文我们看到直接在实践层面定义了“koinönia”所表达的含义,“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koinos与koinönia的形容词同源]”(徒2:44)。宗教改革家马丁·布塞珥(Martin Bucer)正确地认识到,徒2:42所述的“团契”(译注:中文“团契”一词译自英文fellowship或communion,源出希腊文κοινωνια,译名由刘廷芳于1925年首创,取义“聚而凝结”和“意志相合”(也包含契约精神)。因和合本出版时间为1919年,故今日中文“团契”一词未见于和合本。)是教会的“捐献”,即富足的基督徒公开自由地向缺乏的肢体提供物质资源的奉献。(7)这种愿意与弟兄姊妹提供物质帮助的现象不仅仅在初代耶路撒冷教会才有(4:32-35),在后来信徒之间的慷慨相助,即使是遥远的地理和种族距离也是如此(徒11:27-30;林后8-9;罗15:25-27)。
在这里,初期教会昂贵的同情心挑战了我们的实践和心中的优先次序。尽管或正因为如此,西方的基督徒即便在大萧条时期仍享有富足的生活(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较而言),我们却被私有财产所辖制。我们的财产拥有我们,而不是我们拥有这些财产。如我们所想象的,慷慨解囊妨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方式,或者说破坏了我们对财产的安全感,这(指慷慨解囊)在我们当中真是太少见了。于此相反,正如使徒们所评价的个人特点和信心,约瑟巴拿巴站出来(徒11:24),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只是一个典型例子,有许多人乐意放弃舒适或经济安全感,来供应他人的需求。(4:36-37)。(8)
擘饼
尽管有的英文译本经常省略这里,但希腊原文却包含了显著的定冠词
“擘饼”(“The breaking of the bread.” )。路加继续记录了信徒时常聚集在一起擘饼(这里没有冠词)并且在一起用饭(2:46)。然而,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其他地方引用的擘“饼”则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前一天傍晚,祂擘开饼,举起杯设立了圣餐,以此作为祂即将牺牲而设立新约的印记(路22:19-20)。耶稣死后,(坐席的时候)当祂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时,他们就认出是复活的主。(路24:30-31)。后来在特罗亚的教会,七日的第一日他们聚会“擘饼”,保罗讲道多时,终于在凌晨的时候擘开“饼”,和他们一起吃了(徒20:7,11)。
在早期教会,信徒们参与饼和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林前10:16-17,11:26)的圣礼,可能与平常聚会的餐食混合在一起了(徒2:46;6:1-7)。保罗责备哥林多教会的信徒醉酒,专顾自己的事,吃饭的时候蔑视贫穷人,因为这些不好的行为极大程度上毒害了他们在领受代表基督受死的圣餐的情感(译注:atmosphere,在此若译为“氛围”一词容易与芬尼运动以来奋兴布道会的“可信结构”(plausibility structure)联系起来,故译为“情感”),以至于算不得吃“主的晚餐”(林前11:20)。与其挥霍而分裂教会,倒不如在家里满足自己的胃口。哥林多教会分裂的晚餐与《使徒行传》前面几章所描述的同心合意的教会生活,相差甚远。当基督徒能像耶路撒冷的初代信徒一样认识到基督宝贵无价的牺牲,那么无论何时我们相聚在主的圣餐桌前,藉着饼和杯来宣告,救主的爱就因着信在我们心里打了印记,使得我们对祂的恩典心怀感恩,并激励我们彼此相爱。
祷告
遵行上帝话语的国度社群(通过使徒的教训,擘饼,以及主的晚餐——这可见的上帝的话语)是以祷告来回应上帝。甚至在五旬节之前,信徒们恒切祷告,宣告主耶稣很快要差下圣灵的应许(徒1:14)。被接上升的主,祂拣选使徒(1:2),并且知道人的心思(见可2:8),他们求问主指明背叛者犹大的使徒职分的替代者(徒1:24-25)。圣灵降临之后,祂与门徒们的同在激励他们继续奉献“祷告”。他们不仅参加圣殿中以色列人的祷告(徒3:1),也在家中聚集,因着耶稣的名献上感恩和祈求。
当威胁和迫害似乎会带走信徒的喜乐时,基督在集会中与他们同在激励他们来祷告。他们宁愿“同心合意地高声向 神说”, 向上帝重复祂在很久远以前说过的话语(徒4:24-31)。他们提及诗146:6以及引用诗2:1-2,更加确认那些使耶稣受害的共谋者是在实现上帝的话语和成全祂的旨意。通过使徒的教训他们学习阅读圣经,主的话语陶造他们的言语,主的荣耀充满他们的心。他们不再祈求在迫害中受庇护,而是求告“放胆传扬祢的话语”,使耶稣的名的能力得彰显。
路加的过渡性总结一再描述了教会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随着耶稣基督的信息得到宣告,圣灵刺透人心,给人们带来悔改和信心。信徒和他们的家人融入王的社群,奉祂的名受洗,得到祂话语和“饼”(与杯)之圣餐的喂养。受感动而表达他们在主里合一而带来的可贵而又可见的爱心,吸引他们以祷告相聚在上帝施恩的宝座前,“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6)。
尾注:
- 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特别地将希伯来文“qahal”(“聚会”)的意义转换为希腊文名词“ekklesia”。见徒7:38司提反提及在西乃山立约。(EVS版圣经将“ekklesia”翻译为“会中”)
- 在七十士译本中,引用诗21:26; 34:18。
- 严格来讲,第一处的过渡是徒1-14,之间的连接是耶稣被接升天(1:4-13)和立一位替代犹大的使徒(1:15-26)。路加在描述发生在身边的这些大事件时用不同的希腊动词时态作了区分,用“aorist”(一般过去时)来叙述事件,用未完成时(过去进行时)来描述很长时间内行为的模式。
- 见陶德(C. H. Dodd) 《历史与福音》(New York: Scribner’s Sons, 1938)。
- 希腊文描述徒1:4“你们听见我说的”的词汇是“katecheo”,由此我们得到“教理问答”及“教义问答”。在这里和在加6:6,这个动词似乎具有与这些术语相关的意义,即对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真理进行系统的指导。(译注:Dennis Johnson在此处错误指出徒1:4“你们听见我说的”为κατηχεω,实为ηκουσατε;加6:6“受教的”的确为κατηχεω,注脚将之与catechism(教理问答)连系起来倒颇具启发意义。)
- 在这些经文中,翻译为“兴旺”(ESV)的希腊文是“auxano”,一个关于庄稼和其他农作物生长的农业比喻。见耶稣对撒种者的比喻(可4:8)以及保罗在西1:6,10也是使用这个比喻。
- 布塞珥(Bucer)的解释在此得到总结,休斯·奥利潘特·欧德(Hughes Oliphant Old)《共同敬拜-改革的根据圣经的敬拜》,修改增订版,(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02),153。
- 在使徒教会,捐献给贫穷的会众是自愿的,不是强制性的(徒5:4)。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罪,使他们死在上帝的手中,并不是他们拒绝奉献所有(或者说他们卖田地所得),而是他们试图欺哄全知全能圣洁的圣灵,“彼得说:“亚拿尼亚!为什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把田地的价银私自留下几份呢?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吗?既卖了,价银不是你作主吗?你怎么心里起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 神了”(徒5:3—4)。
作者:丹尼斯·约翰逊(Dennise E. Johnson)
译者:王贤
校对:Yashar
英文原文: Acts 4: The Community of the Kingdom – Modern Reformation
作者:丹尼斯·约翰逊
丹尼斯·约翰逊博士(Dr. Dennis E. Johnson)是加州西敏神学院(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实践神学荣誉退休教授,田纳西州代顿市西敏长老会助理牧师。他著有多本书籍,包括《通过耶稣的话语与他同行》、《羔羊的胜利》和《让我们学习使徒行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