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二课 无论是生是死,你唯一的安慰是什么?
亲爱的天父,我们感谢你今天让我们聚集在一起来庆祝、来歌颂、来怀念你在历史当中所赐下的这次运动,将我们重新回到圣经当中,发现你在圣经里所赐给我们的救恩,所赐给我们的安慰。天父,我们求你今天继续用你的圣灵来感动我们,来叫我们看到这样的安慰不仅仅是属于他们,也是属于我们。因为你是我们坚固的保障,你的国度直到永远。我们祈求你来继续坚固你在这个时代的教会和你自己的国度。求你的圣灵继续地不断地做工。尽管我们知道我们都是软弱的,但是你的道是刚强的,你的道必然会在这个时代继续的前行。我们这样的祷告祈求是奉靠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我今天继续来学习《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二课。第二课我们就开始进入到要理问答的第1问和第2问。《海德堡要理问答》因为它著名的第1问,使得它获得了这样一个名字,叫做宗教改革的安慰之书(The Book of Comfort)。
那今天我们就来看这个要理问答的第1问和第2问。要理问答的第1问和第2问是整本要理问答的主题和结构,奠定了整本要理问答接下来的发展。全本要理问答总共有129问,一般我们把它分割成为三大部分:第1问和第2问算是一个引言;然后接下来从第3问到第11问是讲到论罪恶;然后从第12问到第85问讲到论救赎;从86问到129问讲到论感恩。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第1问和第2问。我们先来一起读一下第1问和第2问的内容:
第一问:无论是生是死,你唯一的安慰是什么?
回答:无论是生是死,我——身体灵魂 ——都不属于自己 ,而属于我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 。他用宝血完全补偿了我一切的罪债 ,并救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 ;他也保守我 ,若非天父允许,我连一根头发也不会掉下;诚然,万事必为我的救恩互相效力。因我属于基督,他藉着圣灵使我有永生的确据,并且使我从今以后,甘心乐意为他而活。
第二问:你若要在这安慰的福乐中生与死,必须知道几件事?
回答:三件事:第一, 我的罪恶和悲惨有多大;第二, 我怎样从自己一切罪恶和悲惨中被拯救;第三, 我怎样为这样的拯救感谢上帝。
第1问非常非常的重要,回去之后把第1问背下来。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到安慰的主题,就是整个要理问答的主题。整本要理问答都是围绕着这个词——安慰。中文我们把它翻译成安慰,英文一般翻译成Comfort或Consolation。但这个词在德文里面是Trost,那这个词它一般里面所蕴含的意思包括信靠或者依赖这样的意思。一位已故的加尔文神学院的教授,他写作一本非常重要的要理问答的注释,他叫Fred H. Klooster。他说什么是这个安慰呢?这个安慰的定义是什么?他这样定义,他说这个安慰是“A certainty outside of ourselves”,这个安慰是来自于我们自身之外的一种确定性。
那提到这个安慰,简单的说一下这个安慰的主题的来源。为什么要提这个呢?因为我们有的时候会想到《海德堡要理问答》的这个安慰,感觉很独特,但是其实在整个宗教改革的历史当中,是有很多的人提到过这个主题的。这个主要的来源简单地讲,就是从路德宗这边。还记得乌尔西努是谁的学生?是墨兰顿(或译梅兰希顿)的学生。当时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改革的时候,他其实就已经在使用墨兰顿的一些材料,他非常熟悉墨兰顿的写作。在墨兰顿的《奥格斯堡信条》当中14次用到了这个词,这是很高的频率。另外还记得在我们所在普法尔茨选候区,曾经有一个选候叫奥托·亨利(Otto Henry),墨兰顿曾经为他写作过一份文件,就在几年前。在这份文件里面,甚至更多的(超过50次)提到过安慰这个词。所以安慰作为一个主题并不是一个很新奇的东西,就是已经在宗教改革的大的历史当中出现过了。这是路德宗这边所带来的影响,那在改革宗这边的影响,就是一位改革宗的改教家,叫做阿拉斯科(John à Lasco),他当时是波兰地区的改教家。他是一位跟路德和马丁·布策(Martin Bucer)同辈的很有名的改教家。阿拉斯科当时逃难到伦敦之后,他是伦敦一间教会的主任牧师,这间教会的名字叫做伦敦外国人教会(Stranger’s Church)。所有从欧洲大陆逃难到伦敦的这些人,他们都到这间教会里来,阿拉斯科是这间教会的主任牧师。他当时写作了一本要理问答,里面也非常多的提到了安慰的这一概念。我这样说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改革宗的神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有它的历史背景。而且路德宗和改革宗,在整个宗教改革的大的传统当中,我们是有很多共同的一些传统的,不是这种分割开来的。
那我们先来看第一问,第1问中安慰这个词很重要。安慰这个词在整个要理问答中一共出现了6次,前2次是以名词(1、2问)出现,后4次是以动词形式出现:它提到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怎样安慰你(52问);讲到圣灵的时候,明白圣灵的位格的时候怎样安慰你(53问);身体复活怎样安慰你(57问);永生怎样安慰你(58问)。当然这个主题也在那些这个词没有出现的地方渗透出来。比如我们刚才提到这个(Trost),它的意思还包括信靠,包括依赖这样的概念。所以这个概念贯彻了整个要理问答。真信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而是全新的信靠,这也是与安慰同样的字。然后提到护理的时候,我们不怀疑天父将把一切变为我们的益处。那更重要的是在第二问就把整个要理问答的这三大部分都连接与安慰这个主题。整个要理问答写作的最后的目的:你想要在这样的安慰当中生或死,你需要知道这些事情。最后的目的就是得到这样的安慰。
但现在的问题是,安慰这个词在现代汉语和现代英文里面的含义已经跟16世纪的德文所使用的这个词含义不一样了。今天我们提到安慰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想到很软弱,当你情绪化(emotional)的时候,当你痛苦的时候,你找一些的事情来得到慰藉。平时我们说的安慰的是指的能暂时缓解我们的痛苦的一些事物,但这些事物并不一定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现在人在很多的事情来寻找安慰,甚至在很多不应该去触碰的东西上去寻找安慰,比如吸毒,为什么?因为我想要得到一些安慰?因为我的生活太痛苦了,等等原因。人们知道这些东西是错的,是假的,是虚幻的,但是他们依旧去追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需要这种主观上的安慰。所以很多人把宗教(基督教)也当作这样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去信基督教呢?就是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慰藉,你需要去觉得基督教对你好,能够让你心态变好,这样你就可以信。哪怕基督教所宣称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虚假的,只要他对你好,你就可以去信,这是很多人对基督教的一种看法。但这种看法是错误。这种看法是陷入到今天所谓的主观主义的看法当中。但是基督教所宣称的内容,首先是客观的,它首先不是说这个东西会对你有什么好处。基督教首先宣称的是耶稣基督是在历史上这样一个人,他曾经死在十字架上,后来三天复活,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性的宣告。它不管这个事情会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影响,会让你心情好或心情坏,都无所谓,但基督教宣告的这个事情是真的。因为基督教所宣告的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那要理问答里面为什么使用安慰这个词呢?安慰这个词的含义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不一样。安慰这个词,我们刚才提到在德文里面指的是这种确定性、真实性。这种安慰的确定性不是主观的这种盲目的信心的飞跃(leap of faith),就是你不要管是不是真的,你只要信就对了,好比你纵身一跃,从山崖上一跳,就可以了。这种确定性这种安慰是扎根于这种的确实的知识之上,你必须知道,你所信的是谁?所以在这里面解释一下这个安慰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安慰不是一个意思。
这个安慰,要理问答把它更明确化。这个安慰是在生与死之中,不论你是生是死都会有的这个安慰。那这个问题就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信赖依靠一些东西。我们所依赖的那个东西就是我们的安慰所在。比如你依赖你的职业,你有一份很好的职业,当你生活当中出现一些其他问题的时候,至少保住了这份工作,这对你来说就是一种安慰。有些人依赖的是他的感情,他的爱情,哪怕是他失业了,但是只要他有这个爱情,他就很幸福。有的人依赖各种各样不同的东西。但是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无论是生是死,你的安慰是什么?这个时候很多事情都被筛选掉了。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可能有些东西确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安慰。但是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你会发现这些东西是依靠不住的,这些安慰其实并不能够给你带给你真正的安慰。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崇尚青春的青年文化当中。这种年轻的文化,你可以在哪看?你可以看到电视上的这些广告,你看到这些电视节目永远都是20岁的青春的阳光的,很绽放笑容的,感觉无忧无虑的这样的一种状况,你很少能够在电视上看到这种马上要死掉的,在病床上躺着奄奄一息的人。没有人播广告推荐这个产品的时候会给你放这样的画面,永远给你宣传的是这种有无限的可能性。今天像这种所谓的大众主流文化,也开始逐渐的去target,就是去目标的群体,这些消费群体都是越来越年轻化。现在的这些社交平台,你看在社交平台上使用的,同样的都是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这个是在历史上很罕见的一种主流文化。一般在人类历史上,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主流文化的控制者是长辈,是有人生阅历的人,是有权威的人。今天的主流文化开始变成这种以青年人、以这种叫做“teen”,就是十几岁的小孩子开始,TF boys开始变得非常流行。
在这种文化当中死亡是一个禁用词,你不可以提死,提死是一件非常有伤大雅的事情,没有人会在公开场合会提到这个话题。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清楚,死亡是一个最可能最确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会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在思考生死的时候,我们所倚赖的东西到底能不能够给我们真正的安慰。你现在所追求的事业,你现在就是所追求的情感,现在所追求的生活,到底在你面对死亡的那一刻,能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永恒的安慰?
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发现筛选掉了很多很多东西。这个还不仅仅是安慰的这个词的一个修饰语,就是在生死之间的安慰。要理问答还提到这个是“你的”安慰,这是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你的安慰,所以《海德堡要理问答》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个人性的口吻。对比《西敏小要理问答》第一问怎么说?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能听到这样一个第三人称单数很中性的: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我不是问你的,我是问人的,General。但是《海德堡要理问答》是第二人称,问的是也很个人性的问题,“你的”安慰是什么?所以这个问题是要扎入到我们心里面,要真正的去思考到底我的安慰是什么,而不是一个理性上的客观性上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
当然我们刚才前面说基督教的宣称是历史性的,是客观的。耶稣基督曾经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升天等等,这些是历史性的宣称。你要想跟在历史上的基督有这样的连接的话,你必须要去拥有这样的一个主观的、个人性的信仰。所以我们不能去偏颇、去否定任何的这两方面任何一方面,所以我们非常强调基督教的信仰是客观的,是历史性的。但是同时,就像加尔文说的,如果你不与基督联合,基督在历史上所做的、成就的所有的救赎工作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你必须要有一个与他个人性的这样的联合。要理问答这一问就把这样的一种个人性的信仰把它体现出来:“你的”安慰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要理问答又用了一个词,他说你“唯一的”安慰是什么?这个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一点,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如果你去查考这些使用这些安慰的这些词,他没有用这样的一个词,好像基本上我认为是第一次会用到这样的一个形容词,就是:唯一的安慰。这里面所讲的是什么呢?这里面所讲的就是只有一位基督,只有一个福音,只有一个救恩。所以像保罗说的,在我们所传给你们福音之外,如果你们还有人听过另外一个福音的话,那就不是真的福音(加拉太书 1:9)。像彼得在《使徒行传》第4章第12节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你今天如果你宣称自己是一个基督徒,你实际上要走在这样的一个窄路上,你在宣称只有耶稣基督是救主,没有第二个救主,没有第二个宗教,你是可以去得到这样的安慰的,这样的在生、在死的唯一的安慰只能在耶稣基督里面找到。不在释迦牟尼身上,不在穆罕默德身上,不在犹太的拉比身上,不在孔子身上,所以,你是在宣告这是一个排他性的。不仅仅是排他性的,不仅仅是在与其他世界宗教的对比当中,它具有排他性,他还是在宣告我们的在生在死的安慰,不在我们自己身上,不在我们自己的功德身上,不在我们自己的成就身上,不在我们自己的圣洁身上,不在我们自己的属灵身上(我们自己有多属灵),这些都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安慰,唯一的安慰是只有在基督身上。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论是生是死,你唯一的安慰是什么?我们下面来看这个回答。这里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一点,要理问答的使用不仅仅是让你去回答问题,就是要理问答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教你怎样问正确的问题。看到这个区别了吗?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对于信仰上的一些问题问的是错的问题。所以学要理问答,一个很重要的不仅仅是看答案,你还要看问题,它到底在问什么?
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你作为一个人,作为生命,你一生的重心在哪?所以他这一问就直接扎到了你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的一个核心,你在生在死唯一的安慰,每一个词:生、死、你的、唯一的、安慰。
我们现在来看回答,我们再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回答,我们一起开声读:
“无论是生是死,我的身体灵魂都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我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他用宝血完全补偿了我一切的罪犯,并救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他也保守我,若非天父允许,我连一根头发也不会掉下。诚然,万事必为我的救恩相互效力,因我属于基督,他借着圣灵使我有永生的确据,并且使我从今以后甘心乐意为他而活。”
在改革宗跟长老会之间,我们经常互相开玩笑。长老会那边会开改革宗的玩笑,说你们的《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太长了,根本背不下来,你看我们长老会的小要理第一问。这个其实不是什么新的事情。卡尔.巴特(Karl Barth)曾经当教授第一次教《海德堡要理问答》的时候,他说我不喜欢这个要理问答,为什么?因为这个要理问答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说他更喜欢《小要理》:“第一问: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回答:荣耀上帝”。当然了,改革宗这边也有反驳长老会,我们的《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不是律法,而是福音。不是问你要做什么,而是上帝为你成就了什么。这只是开个小玩笑。
《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的回答有这样几个特性。首先,我们的安慰是基督性的(Christological),以基督为中心的,所以也因此是福音式的。第一问的回答把整个福音都道出来了——我是属于耶稣基督的,耶稣为我做了什么。这一切阐述出来都是福音的宣告。因为我们的安慰是基督式的,所以我们的安慰是三位一体式的,你看这里提到了圣子耶稣基督、圣父、圣灵。正因为我们的安慰是基督式的、是三位一体式的、是福音式的,所以我们的安慰是能改变生命的(transformative) 。你看最后,说我得到这个安慰之后,从今以后甘心乐意为他而活,所以从今以后我们的生命会得到改变。
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特性。首先,基督式的安慰,《要理问答》的回答第一句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我不属于我自己”。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表述?——你不是你自己的。这样就把我们一下子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中抽离出来了。今天的文化是一种自恋式的文化(narcissist),不断地告诉你——你是生命的中心、宇宙的中心,你是优秀的,是最精彩的。哪怕你糊涂的一塌糊涂,你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这是今天后现代文化的特点,是一个自恋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回答帮助我们看到,要想获得这个安慰,要从自我里面脱离出来。这个也是反今天教会潮流的。你们今天在教会里听到的和跟在世界上听到的是一样的。把你们陷到自己里面,我要做什么——我每天要灵修啊,读经啊,要服事啊,要参与侍奉,这些事工啊,等等。就是我做什么、我做什么……你要看你自己,要自己想办法去增强信心,在这样一种文化当中我们很少能谈到安慰,我们更多谈到的是重担(burden), 很多基督徒都压垮了(burn out),都燃尽了,他们属灵的生命最后就被榨干了。
基督式的安慰就是以基督为中心,我不属于我自己,我属于耶稣基督。这就是我们自己所做的和基督为我们所做的区别,也就是律法和福音之间的区别。也是整个宗教改革一个最大、最重要的区别。你一定要区分律法和福音的区别,律法告诉你:你要做什么。福音告诉你:耶稣已经为你做成了什么。这样的区别也是我们自己本身的义和基督的义之间的区别。所以我们的安慰是在哪找到的呢?不是在我们自己的义当中找到的,而是在耶稣的义当中找到的。也是路德说的:在我们以外的一个义,也是Fred H Klooster说的:来自于我们自身之外的一个确定性。当你去背诵《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去默想《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画面——你的安慰不是来自于你自己有多么敬虔,自己有多么属灵,而是来自你自身之外。一定要把你的心往外看,把它投靠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就是耶稣基督身上。
如果你有了耶稣基督,你就有了三位一体的上帝。“认子的,连父也有了。”(约翰一书2:23)你唯一能够到达上帝面前的途径就是借着耶稣基督。《海德堡要理问答》把三位一体的神在我们身上做的工作都表述出来了——圣父的护理工作、圣子的救赎工作、圣灵的印证和成圣。回答里面提到“他用宝血完全补偿了我一切的罪债,并救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是概括圣子为我们所做的,这都是福音大的框架。救恩包括这些概念,你看这里面包括这些概念。债的概念,什么是债呢?债是一个商业用语。你欠了钱了,你就有债了。我们在上帝面前的债不是我们欠他钱,而是欠他公义的要求,欠他圣洁的要求。造我们的要求我们全然公义、圣洁,我们没有达到上帝公义圣洁要求的时候,我们就欠了上帝的债。另外一个就是奴隶的概念,这里面翻译成“救”这个字,一般英文使用redeem or deliver。尤其是Redeem是只有在奴隶制环境下才能理解的一个词。什么是redeem呢?你花钱在奴隶市场上把一个奴隶买来,把他的自由买来,他归属于你,你把他从被辖制的状态下被赎出来了。这就是redeem的含义。“救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就是使用“救赎奴隶脱离被辖制的状态”这个概念,这两个概念都是法律上的概念。一个事情是法律性的并不代表是坏的事情。今天你会看到有些人轻蔑律法式的,讲的是生命式的:与基督有这种生命的联合,我们就不要律法了,不要法律意义上的称义这种概念。我们不要陷入这种试探当中。
来看圣父的护理——“他也保守我,若非天父允许,我连一根头发也不会掉下;诚然万事必为我的救恩互相效力。” 所以,护理辅佐救赎。如果没有圣子的救赎工作,上帝的护理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安慰。如果没有历史上的救赎,历史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历史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护理本身不能给我们盼望,一旦有了救赎,一旦有了末世的盼望,有了新天新地,有了身体复活,有了永生,历史才有一个终极的目标。你看人类历史像一条直线,不断地发展,这在哲学上会提出“到底历史的意义在哪里?” 历史的车轮是漫无目的、杂乱无章地往前走,还是说历史有一个目标?从基督教哲学的角度来讲,历史的终极意义在于最后的救赎、末世的救赎。这个是时间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在往前走的,是宇宙还在继续运行的意义所在。这个宇宙在朝着一个目标在走。
你会听到基督徒祷告很多是为了单纯的护理工作而祷告,求主我们今天要办一个什么活动,求主今天不要下雨,或者是感谢主,某某某生意做的不错对吧,感谢主今天车不堵,反正这些都是在护理这个整个大的范畴内,上帝对整个宇宙的掌管,阴天下雨对吧,这个生老病死等等这一切都是护理,但是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抓住重点,也就是护理一旦脱离了救赎就不会给我们任何安慰,如果耶稣基督没有为你的罪死,如果耶稣基督没有为着将来的新天新地复活,上帝不让你今天堵车有什么意义?上帝今天没有下雨给你好天气有什么意义?但是,一旦当你发现这一切都是为着我的救恩而相互效力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一切都有了意义。
那我们接下来在看圣灵的印证和成圣,因为我属于基督,他籍着圣灵使我有永生的确据,并且使我从今以后甘心情愿为他而活,在这里面提到的两样,圣灵做的两样工作,一样是给我们得救的确据,印证我们,还记得我们以前查《以弗所书》的时候第一章提到圣灵像是上帝给我们的一个保证(pledge),上帝给我们押下的一个保证金,圣灵现在住在我们里面,像一个保证。但是圣灵做的第二个工作就是圣灵改变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开始从一个悖逆之子变成一个愿意顺服上帝的人,甘心乐意为基督而活的这样一个新的生命。
那我们接下来具体来谈这个圣灵的这部分,那就是这个安慰是改变生命的安慰。具体来看,籍着圣灵我们有永生的确据,然后圣灵使我们甘心乐意为基督而活。得救的确据被天主教称为宗教改革最大的异端思想,整个16世纪的辩论当中天主教认为如果一个人一旦有了得救的确据之后就没有动力去追求圣洁,所以天主教说跟随宗教改革的人都是反律主义者。但是宗教改革的逻辑正好相反,恰恰是因为我们在基督里面已经拥有了永生的确据,他已经为我们成就了一切,我们不在去需要添加什么,这样反而激发了我们去爱他去为他而活的这样一个动力,一个成圣的动力。得救的确据对宗教改革的这一方来说是追求成圣的动力源泉,对于天主教来说他们认为是成圣的阻碍,所以天主教在天特会议上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一系列会议上,他们提说,如果任何人说我们行善的动力唯独出于感恩的心而不是出于对刑罚的惧怕,愿他受咒诅。这是天主教说的。
但是反过来看宗教改革的《比利时信条》。《比利时信条》在第24条谈到成圣的时候,那里面说:我们成圣做善事的动力不是出于惧怕刑罚,也不是出于自爱。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做好事就能获得奖赏,你出于爱自己对自己的爱来去行善,那《比利时信条》说,我们行善不是出于惧怕也不是出于自爱而是出于感恩的心。宗教改革把成圣的动力放在感恩中,而不是去追求救恩换取救恩的条件,所以这里面的次序非常重要。得救的确据本身不是从我们的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少改变而来的,不是说我信主后多属灵、多圣洁,这就确定我得救了,这个是天主教的逻辑。这个次序是我们得救的确据首先是从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事情来,他为我们死了,他为我们复活了,他为我们升天了,现在坐在父上帝的右边,这些事情确实了,所以我有得救的确据,我确定我得救了。然后因此,因为他所为我们做的,为我们做的,我们得到了这个保障,我们才有这样感恩的心,我们才愿意为他而活。你看要理问答用的这种语言,“为他而活”,就把整个的我们成圣的这样的一个动机就表达出来。
如果你想要获得改变生命的动力,你需要做的是什么?你要不断的听上面的人向你宣讲: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对吧,你要祷告,你要参加聚会,你要勤读经,你要这个有灵修生活,你要早上4点起来关到小黑屋里去祷告,你这样是获得生命改变的动力的方法吗?要理问答说不是,你想要改变真正过一个成圣的生活你需要做的是更多的听福音,不是你要做什么,而是听耶稣为你成就了什么。当你更多的领受了福音的宣讲的时候你才有更多的动力去愿意为他而活,然后接下来律法进来帮助你,来引导你怎么样去为他而活,但是那个动力本身是福音而来的。律法和福音的差别是很重要的。
那就很快这个第2问就把我们带到了要理问答的结构中,罪恶拯救和感恩,律法福音和成圣,所以你们顺便把第2问也背一下,不是很多,很简短。回去把第1问背下来,你可以选择背英文也可以选择背中文。然后请把第3问到第11问先提前读下来,然后去理解去消化,现在如果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提问了,
问题:你解释一下很浓缩的一段就是“若非天父的允许,你一根头发都不会掉下来”,这是怎样的一种护理?
回答:对,就是我觉得和当时的历史有关系,首先这个是《圣经》里面的话,这是耶稣说的话,它首先是《圣经》的原话。你要知道在宗教改革那个时期,《海德堡要理问答?写作的时期,宗教改革很核心的时期,那很多其他地区宗教改革还没有合法,你要是成为宗教改革宗的基督徒的时候,你要面临死亡的危险。所以在这个时刻,要理问答要帮助我们去记得上帝的护理是给我们这样安慰的时候,你就能有这样的历史的语境。
当你每天面对着政府的追杀的时候,你可能怀疑这个信仰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这个信仰是不是值得我这样去追随?《海德堡要理问答》说:记得上帝的护理,如果祂不允许的话,你连一根头发也不会掉在地上。当在那样的时刻,这种应许会给人极大的安慰。就算是被抓住了,就算是要为了这个信仰死,这都是在天父上帝的允许之下。很好的问题。
在今天,美国这种没有信仰上的逼迫的环境下,我们很难去理解当时的人为了信仰都付上多少代价。可能就算是在今天在中国大陆的教会,那个逼迫还没有到那种程度。真正到一个时刻,你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却知道上帝一直在看顾着你,看顾着祂的教会是非常大的安慰。
还有什么针对一,二问或者其他的问题?大家可以把这个《海德堡要理问答》中英文字版打印出来然后带着。
问题:你刚刚有提到得救的确据,那对基督徒来说怎么知道自己真的得救了?我们到底怎么确定有这样得救的把握,以至于我们可以说无论是生是死、我们的安慰都在其中?
回答:这个是很好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能有把握我们自己得救?这就要等到第21问:“什么是真信心?” 因为那里会提到“真信心不仅是一种确定的知识……也是一种全心的信靠。” 信靠后面的那个内容就是,“这一切的应许不单单是赐给别人,也是赐给了我。” 当你这些应许是赐给你的时候,你就有了那个得救的确据。
需要补充的一点,得救的确据在宗教改革后期的发展,尤其是在英国的这些清教徒的运动当中,他们的语言没有像《海德堡要理问答》这么强。他们会说:“也许你会怀疑,真信徒也会怀疑自己是否得救。”我们到后面会看到《海德堡要理问答》在宗教改革这个核心时期会很强调的一点是这种得救的确据是真信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你要有真信心,你就要有得救的确据,甚至得救的确据成为信心的一个核心。但到了宗教改革后期,尤其是在英格兰和苏格兰,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他们会问真信徒会不会怀疑自己得救?他们的回答是:会的。真信徒偶尔会陷入这种属灵的试探,失去得救的确据。所以他们就会有意识的把得救的确据的概念和信心的概念稍微剥离开,不把得救的确据百分之百的放在信心的定义当中:你可能暂时没有得救的确据,但你有真正的信心;但是你不会一辈子没有得救的确据,如果你是真信徒,上帝一定会让你的信心刚强,最后重拾这种得救的确据。
问题:你可以介绍一下其他宗教想要抓住的安慰是什么样的安慰?从本质上来说。
回答:有一些比如说避世,逃避这个世界的压力和苦难。问题就是其他世界宗教,人们参与这些宗教想获得的安慰是什么?我觉得其中有一个可能性是躲避这个世界的残酷。比如说,释迦摩尼看透了人生的这些事情,然后他在探索人生真理的时候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躲到一个地方自己思考等等。当你去感悟人生的这些哲理,可能会给你带来安慰:我明白的比其他人多,或者说我参透了这个世界等等。那比如说像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也有末世论,但是他们的末世论和救恩论就回到了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去做成一个人肉炸弹,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的动机是什么?你的动机是你想上天堂。伊斯兰教说如果你要是为了阿拉的名去牺牲自己,去圣战就可以直接上天堂。所以这是什么?是出于自爱,出于对自己的爱:我想要上天堂。天堂有什么?天堂有处女。 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宗教。
问题:那摩门教呢?
回答:摩门教你具体指的是什么?摩门应该也是律法式的宗教,就是你要做这个做这个做这个,然后你要行善,就是按他们宗教的做法去做。其实中世纪的基督教和世界宗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你真的对你的信仰很认真的话,你要去出家当修士,这就跟佛教一样,你要是真的很认真做这些事情,你就要出家当和尚。
问题:中世纪的时候那些修道院很盛行。是也有点这个色彩吗?
回答:对,修道主义在中世纪早期就已经非常盛行了。其实在基督教早期就很盛行。原因很简单,人们都喜欢表面看起来很圣洁的人,像是沙漠教父,早期教父已经开始有一些守独身,变卖自己的家产去出家等等。如果你的社区里面有这样的一个人,你会不会很尊敬他,当然会。所以这个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一个人肯这样做的时候就表明他是一个很敬虔的人。所以这种就开始在中世纪慢慢变成一种很流行的敬虔主义,但是普通的人不愿意,跟今天一样。所以路德决定去当修士的时候,他的爸爸很生气,因为他爸爸想要他学法律、做生意。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这样做。
问题:怎么看中国古代的人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国家,忧国忧民,都不顾生死。但他这不是基督为中心的,这样是否值得称赞?
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之前有跟一些留学生讨论过。简单概括你的问题就是怎么理解中国古代所谓的舍身取义?就是为了国家大义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我觉得首先在今天这种个人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反而是一种很高尚的情操和精神。但是接下来的批判就是他还是只是在受造界的层面去讨论:小我和大我。还是我,他不会为了他的敌人去舍生取义,他还是为了他所认同的这个集体,他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所以这是一个集体主义式的自我为中心,这个集体是这个宇宙的中心,所以我认为也是一种偶像崇拜,他永远越不过这个受造界,永远看不到上帝的荣耀。
问题:当跟其他的信仰的基督徒,他是基督徒,但不是认信要理问答的,你跟他们去介绍这种要理问答的时候,可能同样的问题,他们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你听起来这个答案也是很符合圣经的,但是如果你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你怎么去跟他讲说,这个差别是什么,或者这个不同点是什么?使他们能够觉得应该要去思考他们的答案,有点辨析式的对话一样。
回答:这个问题是,当他们想要去自己回答要理问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跟他们去讲这个要理问题的回答是怎么样的。我觉得首先要理问答写作的目的就不是让你自己去回答,这个不是要理问答的目的。要理问答的目的是要你从这个文字当中去记住答案。所以从本身的写作目的来说,这样使用要理问答是错误的。如果那样的话,就直接问你,你就自己回答填进去就好了,他没有,他是给你回答。
第二点就是,他的这些回答不是相对的个人的一些观念。他的所有的,包括问题和回答,是教会的、公共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是教会的认信文件。所以就像我之前介绍的时候,他不是一个个人灵修的作品,写一篇随笔、小记,写一下自己感受。《海德堡要理问答》是要求教会的所有的教牧人员需要签署的,这个不是个人性的东西,它是一个教会集体性的,而且是经过几百年的教会,都是签署这样的文件,所以它的分量和我们个人去写作的分量不是一个平台。他们要做的更多的不是去发表自己的声音,但是这又回到了当今时代流行的。后现代说,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是对的,没有错的,你的回答也是对的,他的回答也是对的。你需要告诉他们的是,他们需要把自己放下,回到上帝在教会当中,在历史当中所建立的这些传统,他愿不愿意谦卑下来学习,先来学习这个。
就像小孩子成长是一样的。现在我2岁的孩子,他现在要做的是什么?他现在需要做的不是去创作一首歌曲,他现在要做的是学ABC,他现在先要学怎么说123,然后再去算算术。要理问答就是这样的,先要教你基督教的信仰的语言的最基本的东西,先把ABC教给你,然后接下来,你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愿意自己去写作要理问答,写系统神学,再去写都OK。但是首先这个是基础,先谦卑下来学习。
问题:如果我们有朋友认为宣教是最重要的,对于他们这种说法,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跟他们沟通吗?
回答:还是从律法说:宣教就是教会所要做的一切。我们在教会里面,隔着思壁墙,每个星期在这边讲一讲,有什么意义,改变不了社会,改变不了世界,我们要出去到社区里面去做事情。这个我们还是回到这个,这个还是律法,不是福音。教会要做的是宣讲福音,这是首先第一位要做的,教会就是要关起来。
初代教会就是关起来,不让任何人进的。初代教会宣教的方式就是,躲到一个最没有人会找得到的地方,关起来跟这几个人讲福音。初代教会,几十年,就铺遍了整个罗马帝国的疆域,怎么做到的?用了什么方法?用了什么高科技的手段?他们就是躲起来不让人看见,就是这么高科技的手段。不是说今天到大街上,我们去外面发单张,去贴海报,搞这些公开的活动。初代教会的宣教方式,躲在坟墓里面,躲在活人不会去的地方,讲福音。然后福音本身带着大能,福音宣讲开了,上帝的国建立起来了,而不是用人的方法。在人想是想不透的,去用社会学,现代宣教学,去分析,是一个最笨的办法。
初代教会,在没有逼迫的时候,他们也分两个聚会。晚上的那个聚会是圣餐的聚会,圣餐的聚会是不让正在学习的慕道友(catechumen)参加的。他们的晚间聚会是完全排他的。但是到了第五世纪就变了,基督教公开之后,他们原来圣餐都是在晚上,就是天黑之后这些基督徒们跑到一个地方聚集起来,也就是主的晚餐,不是主的早餐。但到了第五世纪,他们把这个摆到了早上,然后公开成为一个仪式。
如果你真的研究早期的宣教,你越研究宣教你越发现,那些现代宣教学的那些方法,就是从世俗的广告学、企业拓展这些来的。教会不是企业,教会牧师不是CEO,教会的长老不是董事会,如果按照那个模子建,当然你可以建的很快。按照正常的企业发展,你去阿里巴巴学也可以学得到。教会的发展是靠着宣讲福音,哪怕是关起门来。
今天就到这里,做一个结束祷告。
敬爱的天父,我们实在感谢你,你把这样的胜利,这样的知识教给我们。你借着历世历代的圣徒与教会,将这样的根基,摆在我们面前。主啊,我们实在是感谢你,我们在这里摆上我们所有的感谢,感谢你为我们死,让我们的生命有了安慰,我们把自己全然地交托给你。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
©版权信息 此内容由改革宗初学者提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勿修改内容,请勿用于商业用途。